转载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64737906671452722/
首发·筱林说
印度认定中国是“最大挑战”,会比美国更反华吗?印学者怂恿日本更多干涉台海,能替美国分忧!布林肯访华,重心不再是台海问题,美国已调转枪口了吗?
苏杰生坦言:印度视中国为“最大挑战”
在印度眼中,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居,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?筱林注意到,至少在印度的外交部长苏杰生看来,中国就是印度的“最大挑战”:
据印度在线新闻网站“Sentinelassam”4月25日报道,在23日的一次公开活动上,苏杰生公然宣称“不仅是今天,多年来,我们最大的挑战一直就是中国”。

筱林承认,一个颇有发展雄心的潜在大国,确实需要给自己定义一个具体的赶超对象,以此激励自己。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,印度在将中国当做这种“挑战”时,他们的定义标准,又是如何?
很不幸,苏杰生的定义标准,正是筱林最不希望看到的:
在当天的讲话中,苏杰生表示,早在1950年,时任印度内政部长萨达尔·帕特尔就向当时的总理尼赫鲁发出警告,提醒他提防中国。但尼赫鲁却对此表示怀疑,因为“他难以想象中国人会越过喜马拉雅山攻击我们”。
结果十二年后,他提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——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,真的发生了。
可以看出,苏杰生要表达的是两个意思:
其一,尼赫鲁的对华“天真”,对那场战争中印度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;
其二,中国就是一个整天只想着怎么“侵略”印度的“坏邻居”。
而苏杰生对“中国是最大挑战”的定义,也就由此得出:
既然中国如此“邪恶”,印度内部,就决不能如当年的尼赫鲁那样,对中国抱有哪怕一丝一毫的“幻想”。
也就是说,在苏杰生看来,中国所谓“最大挑战”,完全是与“敌对国家”划上等号的。

筱林认为,这种定位,可就相当危险了。毕竟哪怕是美国,也不过只敢把中国公开定义为“最大长期竞争对手”,并多次反复强调中美之间决不能脱钩,必须始终维持两国关系的稳定。
而印度这么一来,就意味着印度所有的对华政策,都必须是以“如何与一个敌人打交道”为基本出发点,而其指向的目标,就必然是“战胜敌人”。也就是说,在印度政府高层看来,未来的中印,必有一战,而且是足以决定两国生死的全面大战。

印度学者怂恿日本:应更多关注台海
事实上筱林注意到,现在不少印度地缘学者,还真就是照着这种思维路径来处理对华外交政策,甚至是拉拢中国周边国家的。
比如就在26日,印度知名学者布拉马·切拉尼在《日经亚洲评论》上发表署名文章,宣称日本应首先关注近处台海的潜在武装冲突。
现年62岁的切拉尼是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名誉教授,曾任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。在数年前,切拉尼成为最早炮制所谓中国“债务陷阱外交”论调的外国学者,由此令其“一炮而红”,成为印度地缘研究圈最知名的对华鹰派人物。

而在这篇文章中,切拉尼一上来就指出,现在日本跟随美国大力援助乌克兰,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。因为为了援助乌克兰,美国已经极大延宕了自己的反华努力,而日本作为美国反华战略在东亚最坚定且最重要的支持者,也跟着转向乌克兰,这只会令东亚出现反华力量真空。
随后切拉尼虽然是故意抹黑中国,但也倒是非常一针见血的指出,现在西方认为,“美国必须先在乌克兰击败俄罗斯,然后再转而威慑中国”,这种认知是非常短视的,毕竟意识到这点的中国,当然“最不希望看到俄乌冲突的结束”。
因此切拉尼认为,在美国确实不敢过早从乌克兰抽身的前提下,日本最好的做法,就是停止对乌援助,暂时代替美国成为其反华战略在东亚的执行人,特别是台海问题,日本理应主动介入其中,保持台海问题的“热度”,防止中国趁着美国必须对自己进行让步而“得寸进尺”。
布林肯访华,美国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台海?
事实上所有人都看到,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之旅上,布林肯确实是把大量精力浪费在就所谓中国向俄罗斯出口“军民两用物品”一事而威胁中国上。但在真正涉及中国底线利益的台湾问题上,布林肯不仅着墨不多,反倒是主动重申拜登政府遵守“一个中国”原则,希望台海继续维持稳定。
但关键是,在中国看来,美国根本不可能因为这点事情就真正威胁中国。因为这种威胁就意味着,美国要同时得罪中俄两个国家,但美国自己都承认,自己根本没本事同时对付中俄两国;
而为了这点根本不可能得逞的利益,美国居然在中国真正的底线利益——台湾问题上做出让步,令中国掌握台海的主动权。

筱林认为,拜登政府如此调转枪口,确实是蠢得可以。
当然我们也看到,拜登政府也不是没有防范,至少在本月11日,拜登就宣布,美日两国要在军事反华问题上进一步加深合作,并通过菲律宾将日本正式引入南海问题中。
但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,美日的军事合作,其实更像是为美国解决乌克兰问题之后“重返台海”做的提前准备;介入南海一事,也只是勾勒了一个大体框架,压根没说在非常关键的眼下这两年,日本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。
现在的拜登政府,其外交政策,完全没有任何长远战略考量,纯粹就是“拆东墙补西墙”式的自我安慰。

相关论坛
相关广告

拨打电话